
15歲、25歲、35歲:我走過三個人生階段的真實告白
時間的禮物,藏在那些你以為過去了的日子裡
你有試過,在某個平凡的日子裡,突然回想起十年前的自己嗎?
清晨五點半的鬧鐘響起,我在忙碌與倦怠之間睜開眼,電腦桌旁還放著昨晚喝剩一半的茶。窗外的天還未亮,街燈下的街道靜悄悄的,只剩下我與這個日子正面交鋒。城市總是太快了。
每天地鐵裡的人潮擠來擠去,誰也顧不了誰。我們都在趕路,趕著成長,趕著證明自己。有時回到家,躺在床上,泡一杯熱茶,點著香薰蠟燭,靜下來的那一刻,才會想:原來,這樣過了那麼多年了。
我們常說時間是最公平的禮物。它不會加速或延遲,但它會讓每一個年齡階段,都有屬於它的風景與課題。
今天,想跟你聊聊——
那個曾經不懂自己是誰的15歲,
那個努力尋找位置的25歲,
還有,現在這個,學會擁抱不完美的35歲。
這是一篇真實的成長故事。從15歲的自我懷疑、25歲的選擇與迷惘,到35歲的放下與自我實現。寫給正在迷路、正在努力、正在找答案的你。
成長,原來不是一瞬間的事,而是在無數這樣的日子裡,漸漸發生的蛻變。
從15歲的青澀、25歲的撞牆,到35歲的重新整合,我們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,一步步走過了屬於自己的路。這篇文章,我想和你分享我自己的三個階段——不為教訓,也不為勵志,只為誠實地回望自己。
15歲成長故事|尋找自己的過程,學會獨處

15歲的我,正在讀中學。
那是一所同學家境普遍不錯的學校,班上的同學家境都很好,大家穿的是限量版球鞋、暑假飛英國美國交流。我每天搭巴士上學,吃的是家裡煮的冷飯菜,和她們站在一起,總是顯得有點格格不入。總有點讓人覺得遙遠。
雖然大家都很友善,但說話之間,總帶著一種無形的距離,我知道自己無法真正融入她們的世界。我不是特別內向,但也不是懂得社交的人。害怕被拒絕,所以很多時候,寧願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。中學的社交圈像一場無聲的競賽,誰懂得說話、誰被喜歡、誰能說服一堆人去CitySuper買手信,就自然被推進中心。而我,安靜、害羞、怕被拒絕,總是在圈外張望。
學校就像一個微型社會,小圈子林立,三五成群的,說笑聊天,計劃假期去哪裡旅行。
而我,多數是那個默默吃飯、在角落溫書的人。
在15歲的我,還懵懵懂懂地摸索著成長的故事。
那時候,最大的興趣是什麼?
我喜歡音樂,喜歡鋼琴、小提琴、唱歌、跳舞,甚至喜歡語言。只是家裡管得嚴,又重男輕女,興趣課堂是遙不可及的夢。 那時候的我,不知道怎樣去交朋友,只知道回家後泡一杯茶,在《二十四個比利》的瘋狂與孤單中找出口,在《紅樓夢》、《咆哮山莊》、《瘋子的世界》裡找自由。我沒辦法學鋼琴、唱歌、跳舞,但書給了我另一種途徑去體驗世界。每一本書就像是一場逃離,一次旅行。
我想,那時的我,就是靠著這雙隱形的翅膀,才能在悶熱的課室、擁擠的社會,偷偷飛走。也許就是那段孤單的日子,讓我學會了怎樣與自己相處。
25歲成長故事|跌跌撞撞|愛與失去,還有想逃離的城市

25歲那年,我剛完成高級文憑。
很多同學選擇繼續升學,而我,選擇了直接投入職場。做客戶服務,工時長,薪水普通,日子忙碌又機械,一邊接電話,一邊幻想著下一趟旅行。
那時候,愛情也是混亂的。
那幾年,我經歷了一段單戀。喜歡上一個其實有女朋友的人,最後卻又被第三者破壞了一切。感情變得模糊不清,自己也逐漸迷失。工作忙碌、情緒不穩,我唯一的慰藉是日本——我每個月飛兩次,幾乎把所有的假期和積蓄都花在那裡,就為呼吸一口不同的空氣。因為我實在太不喜歡香港的壓迫感了。
作為一個典型的雙魚座,「沐浴於愛河」就是生命、是人生,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特別的。喜歡過不該喜歡的人,也被第三者破壞過自己的關係。有時候回想,覺得那時的自己好勇敢。敢愛,敢失望,敢徹夜痛哭,然後又硬著頭皮去上班。
旅行成了我對抗失落的方式,也成了我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。
在別人的城市裡,暫時做一個不需要負責任的人,
喘一口氣,再回來繼續硬撐。
35歲成長故事|擁抱成熟的人生|學會與世界和解,靜靜地做自己

現在的我,35歲了,最喜歡的事,就是躺在床上,什麼也不做,喜歡點香薰蠟燭、泡杯熱茶,然後一邊寫 blog,一邊聽自己心裡的聲音。
學會了在自己的小空間裡,留一點位置給自己。曾經很怕變老,覺得時間會奪走一切。但現在我知道,歲月不會奪走什麼,只會讓你更明白什麼是重要的。
我開始說「不」,開始設立界線,不再迎合每一個人。偶爾還是會懶洋洋地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,但我知道那不是頹廢,而是善待自己的方式。
閱讀仍然陪著我。《被討厭的勇氣》、《斷捨離》這些書教我斷開執念,輕裝上路。攝影、煮飯、整理空間——生活本來就不應該只剩工作。
有時候工作累了,不勉強自己社交。
有時泡一杯熱茶,點上香薰蠟燭,打開電腦,慢慢寫blog,靜靜寫下自己的故事。
窗外還是繁忙的城市聲,但我可以坐在床邊,給自己一個小小宇宙。生活不再像以前那麼喧囂,取而代之的是內心深處的一份篤定。我不再強迫自己去迎合任何人,也明白了真正的快樂,其實來自於和自己和平共處。
以前總覺得,生活要轟轟烈烈,才算值得。
現在明白了,能夠好好照顧自己,已經是奢侈。
我學會了設界限,不再什麼都答應;學會了說「不」,也學會了在該道別的時候轉身。
35歲,終於懂得:人生不是一場競賽,而是一段自己的旅程。
結語|三個階段,一份理解
15歲,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,後來我學會面對孤單。
25歲的失戀,我覺得自己不夠好,後來我學會選擇自己。
35歲的平靜,我終於明白,
每個當下的自己,都已經很好了,我學會了接納過去。
這些成長故事,拼湊出今天的我們。
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,也不需要跟別人的時間表比。成長,不是越來越完美,而是越來越能溫柔地,對待自己。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意義,無論當時多麼痛苦,回頭看,都是禮物。
如果現在的你,也覺得有點累,有點迷惘,
沒關係。
慢慢來吧,
就像泡一杯茶一樣,
給自己一點時間,
一切都會好起來的。
如果你正在15歲、25歲或35歲的路上,記得抱緊自己,因為一切都正在變好。
如果你問我:「成長是什麼?」我會說,是學會在混亂裡看清自己,是懂得放過別人,更懂得放過自己。
你也正在某一個階段嗎?不論是迷惘、懷疑、還是剛起步,只要願意停一停,看一看自己的心,其實我們都已經在路上了。

